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切实提升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院于7月10日组织召开了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专题座谈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英武,党委委员、副院长徐波,党委委员严丰俊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鲁新建主持。座谈会聚焦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汇聚一线教师智慧,共谋专业发展路径。
会议伊始,教务处处长鲁新建详细介绍了当前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建设进展、学生培养概况及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后续深入研讨奠定了基础。
随后,多位深耕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踊跃发言,直指痛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徐林老师坦言部分校内教学设备利用率不高,教师操作技能有待提升,强烈呼吁加强针对性设备操作培训。
牛瑞卿老师分享了个人在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时遇到的瓶颈,指出缺乏有效指导和系统性支持,同时表达了对构建稳定、梯队化长训机制的迫切需求。
刘梦倩老师则强调了以赛促学的重要性,希望师生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技能竞赛,并同步加强相关培训,提升实战能力。
丁振聪老师建议拓展视野,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高质量校外培训,同时指出部分校内实训设备亟待更新换代,以匹配行业技术发展速度。
随后,党委委员严丰俊着重强调了实训课程的核心价值,呼吁专业教师增加实训教学投入,通过构建科学梯队选拔和培养竞赛人才,并建议系统梳理实训设备缺口,为教学提供坚实硬件保障。
党委委员、副院长徐波对专业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他强调,新能源汽车作为省内重点建设的首位专业,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工学一体化”为教学改革目标。他大力支持多渠道加强师资培训,强化动手能力培养。针对人才培养策略,徐波副院长特别强调要“点面结合,以面为主”,即在保证全体学生专业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适度选拔竞赛尖子,反对将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竞赛学生。
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英武在总结讲话中,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系统性、规范化的更高要求:
教学文件标准化:专业教师教案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确保教学严谨性。
实训过程可追溯:严格记录实训室教学情况,实现教学过程可追溯、可评价。
教学内容紧贴产业:所用教材需与企业主流产品和技术紧密衔接,避免脱节。
教师能力再升级:持续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高质量教学的根本保障。
安全底线不可破:实训教学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必须“绝对化”,万无一失。
竞赛杠杆作用:强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通过竞赛检验成果、推动教学革新。
本次座谈会直面问题、务实高效,广泛凝聚了提升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识,清晰勾勒了未来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施路径。学院将认真梳理各项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图:徐小丽 文:徐小丽 审改:严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