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校新闻
安庆技师学院示范校创建纪实
发布时间:2014-07-29来源:安徽安庆技师学院浏览:653 次
【字体大小:

一、前言

 

安徽安庆技师学院,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安庆市人民政府主办。学院以培养现代中、高级技能人才和预备技师为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系公办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院所属安庆市纺织技工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第三批建设学校。

学院坐落在安庆市北部新城学府路2号,交通便捷、环境幽静,占地255亩,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为41793.32㎡,建有教学大楼、实训大楼、男女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服务中心、篮球场、排球场、标准塑胶田径场和足球场等,教学功能齐全,后勤设施完善,已具备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的办学能力。

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人社厅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创业,紧紧把握创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的历史性机遇,锐意于办学内涵改革,凸显技能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矢志打造国家中职示范校,努力为安庆区域经济和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1:安徽省人社厅厅长刘莉莅临安徽安庆技师学院考察指导)

 

二、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2014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因此,专业设置是学院办学首先要科学定位的重大课题。

安庆技师学院依据安庆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以汽车零部件和船用设备制造为标志的装备制造业,和以电子信息技术等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了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四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为把重点专业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示范性品质,技能培养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毕业生为社会所乐用,自2013年开始,学院对专业办学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专业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市场调研先行,零距离承接产业、职业与生产需求。

201310月至20143月,在学院四个重点专业组带领下,对内组织部门领导和骨干教师,对外委托教育咨询服务企业,以安庆市为中心,辐射皖江城市带,开展了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等全方位的调研工作。调研采取企业现场座谈会、车间技能岗位任务搜集、毕业生跟踪访谈、函调等多种调研形式,再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形成了四个专业《安庆市及皖江城市带专业人才需求报告》肆份。学院调研工作,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其中安庆区域代表性企业,如环新集团、中船集团、合力叉车集团安庆车桥厂等(也是接受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企业群),部门领导和技术骨干亲临现场会指导办学,帮助学院实现了与“产业、职业、生产需求”零距离承接的迫切愿望。

(图2:重点专业建设组赴环新集团实地调研)

 

◆“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主导,构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当前,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优质的人力资源作保障。因此,作为一所中职学校,开设什么专业?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等等,是关系到学生、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

为此,为有效地推动专业建设改革,20143月,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主要职能是,全面指导或参与专业建设。

在“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主导下,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依据市场调研报告,学院制定了“一体化、三个素质能力、四个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明确了: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学习能力等“三个素质能力”为目标;坚持立足市场,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与用人需求相统一、专业与产业需求相统一,课程与岗位需求相统一,教材与技能需求相统一”的“四统一”。

(图3: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专家研讨会)

三、重点投入,技能训练显身手。

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为此,学院需要重新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同时,欲使学生能“动手”,必使教师先“动手”,学院要改革师资队伍结构,培训一支以“实操型”为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区(教室);建设“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型生产性实训车间;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改革实验班,为培养模式定型,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全校推广,建成“示范”,用实际行动和改革成果,引领学院和区域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80%与<5%”顶层设计,保障学生“技能培养”必需学时落到实处。

学院在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指导下,校企联合,以工作任务引领为主要特征,制定了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各专业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实践课三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必须采取纯理论教学、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三结合方式。在整个专业中,一体化、实践与综合实践教学课时数,必须“>80%”,最终目标是将传统“黑板讲台”式纯理论课时数,控制在总课时量的“5%”以内。“>80%与<5%”的顶层设计,虽然对学院教学条件、教师技能水平等形成极大的自我挑战,但对学生而言,赢得“名至实归”的职业技能训练时间和真实情境式空间。

 

 

(图4:重点专业建设研讨会)

 

19门一体化校本教材,为“技能培养”奠基。

传统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材,每门课程自成体系,重视理论系统化,轻视技能实践训练。教材本身理论与实践的相对分离,导致在教学上很难实现“理实一体化”,既使学生难以“乐学”,又使“技能培养”难以循序渐进地展开。为能够实现“一体化”教学,让师生都能动起手来,学院各专业组在专业带头人带领下,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依据课程体系中关于“>80%”的课时要求,多次召开教材开发研讨会,最终确定了19门校本教材的开发思路、编写路径,校本教材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员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以职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将工作项目转换为课程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实实在在地将技能培养融入在专业课程之中,保证了“理实一体化”式、“实践式”的“>80%”的课时要求,让包括信息技术运用在内的现代教学方式真正落到学生身上。

(图5:校本教材开发研讨会)

 

◆“19门”网络精品课程建延伸课堂,供学生课外再学习提高。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行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是学院开发“19门”网络精品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为此,学院正在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19门”网络精品课程和专业资源库,建立“在线课堂”、“在线测试”、“模拟仿真”等教学系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继续自主再学习、再模拟训练,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水平。

◆批量培养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技能培养创造先决条件。

培养技能型学生,学院必须拥有足够量的专业与技能兼备的“双师”,欲使学生能“动手”,必使教师先“动手”。2012年以来,学院采取老师入企锻炼、院校技能再培养、国培、省培等多种办法,培训教师60余人次。市区大中型企业,如鸿庆精机有限公司等,以及马鞍山技师学院、六安技师学院、江苏盐城技师学院等,对我校技能型教师交流与培训工作,均给予大力与真诚合作。学院通过示范学校创建,力争实现重点专业“双师型”教师达到60人的目标,为学生“师徒式”技能培养,为“一体化”教学创造先决条件。

 

          (图6:专业骨干教师赴江苏盐城技师学院学习培训)

 

◆新建四个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教室),实现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院现有技能实训设备总价值2000万元,共1993台套,总实习工位3100多个;建有机械加工、电工技术、电力拖动、数控加工、电学实验、维修电工、机床电气维修、家用电器维修、PLC编程、电子产品工艺、汽车维修、钳工、焊接、网络实验、综合布线等22个实训中心,一个汽车驾驶培训中心。

现有实训中心,具备学生单一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功能,部分解决了“怎样培养学生技能”问题,但在教学实施中,实训中心运行,容易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之外,形成传统式的理论与实践相分割。

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教学)的建立,就是适应改革后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与“一体化”核心课程教材的要求,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师的理论与技术操作能力,实现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做”合为一体,使学生远离黑板课桌式、听课型教室。

当前,学校正在投入200万元,加快建设四个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教室)。教学区软、硬件设施齐全,为学生配备电脑,为技能岗位配备典型设备与设施,为教师配备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设施等等;教学区功能完善,设有学习讨论区、技能操作区、备料区、工具区、产品展示区等。

“一体化”教学区(教室),营造出生产应用型技能培训环境,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专业知识不再枯燥无味地独立,技能训练不再盲目无知地蛮干,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为学生走向实训中心,进行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定基础。“一体化”教学区(教室)成为教学主战场,极大地丰富了技能培养的内涵,展现出现代教学模式的魅力和光彩。

 

         (图7: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实训中心进行技能训练)

(图8: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在实训中心进行技能训练)

 

◆建设生产性实训车间,让技能训练质量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产教结合”是当代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院当前正在建设的项目内容。 实行“产教结合”,需要引企业入校,需要按企业车间标准和环境,建立实训厂房,安排设备,引入产品,协作生产。为此,学院正在建设2千平方米生产性实训车间,积极地与相关企业协商产品。车间建成后,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两个专业的二、三年级学生,将可以在校内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同时,学生技能水平高低,也可以在生产性实习车间,得到进一步检验和提升。

(图9:建设中的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车间)

   开设实验班,让改革后的技能培养模式开花结果,扩展成林。

20139月,学院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实验班。实验班全面采用改革后人才培养方案。它具有六大特点:1、改革传统大班建制,实行小班制(不超过20人)。小班制虽然使办学成本增加,但更适宜于师徒式技能训练,最终是学生受益;2、协议式动态管理。学员需自愿选择专业,对纪律与成绩作出书面承诺,一年级时,可进可出,严格对照协议执行;3、按照全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4、学生学习主阵地大转移:师生依托“一体化”教学区(教室),和实训中心,以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5、严格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凡技能考核不合格学生,第三学年延期到企业顶岗实习;6、订单式培养,就业实行优生优荐,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和压力。实验班运行一年以来,取得了预期培养成效。2014年,学院将继续扩大实验班规模,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努力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内,让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花结果,扩展成林!

 

       (图10:实验班学生在合力集团安庆联动属具有限公司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图11:实验班学生在合力集团安庆联动属具有限公司进行企业认知实践)